当工作电压u(当工作电压u=0时,光电流)
本文目录一览:
电压u等于什么物理公式
电压(U)等于电流(I)乘以电阻(R)。 R = U / I 电阻(R)等于电压(U)除以电流(I)。欧姆定律表明,在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通过导体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于1826年提出。
欧姆定律的三个核心公式分别是:电阻(R)等于电压(U)除以电流(I),即 R = U/I;电压(U)等于电流(I)乘以电阻(R),即 U = I*R;电流(I)等于电压(U)除以电阻(R),即 I = U/R。欧姆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在电流和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阻与电流的乘积等于电压。
电压可以表示为电压(U)= 功率(P)÷ 电流(I),这是电压的基本公式。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存在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电势差,也叫电压。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
当外电路断路时,电压U为什么不能用U=IR来算直接等于0
U=IR也对,是指的测量R两端的电压,如果电路断路,那么你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试试,电压肯定为零。 前一个公式是针对电源的,或者说电源回路的,测量断路前面的电压就是测量电源啦,所以用前面的公式。
看来前面那个公式(U=E-Ir)你是理解的:由于外电路断路,I=0,Ir也=0,U=E-Ir=E-0=E。现在来说说用U=IR来理解端电压。U=IR,R指的是负载,断路了,负载R就趋向于∞,外电流 I则 趋向于零,这你是能理解的。在公式U=IR中,IR就变成“零”乘以“∞”。
当外电路断开时,路端电压等于零。这句话错了。应该是,当外电路断开时,路端电压在数值上等于电源的电动势。
我只评论一句话:“I等于0,那U外不是也等于0啦?”对于一般的纯电阻电路来说U=IR,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理解为“电压是由电流产生的”,也就是说I=0并不能推出U=0。事实上刚好相反,电流是由电压而产生的。有很多断路的元件,比如电容器,通直流时它是断路的,但其两端还是有电压。
...CEO=30V,因此,当工作电压UCE=10V时,工作电流IC不得超过
因为三极管极限参数3个,每个都不许超过。(1)10伏×10ma=100mw,耗散功率达到极限了;(2) 1伏×20ma=20mw虽然耗散功率没有超过极限但是IC已经达到Icm=20ma了;(3)虽然集电极电流没有超过但是反向电压达到极限了。
极限参数决定。当Uce=10V,Ic如果大于10mA,那么Pcm就会大于100mW。第二项超过了极限电流。第三项超过了极限电压。
假设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则有Vce=0.3V,根据输出回路进而求得饱和电流Ics,而基极饱和电流Ibs=Ics/B;2。根据输入回路求得Ib;3。比较Ib与Ibs:如果IbIbs,则饱和,否则为放大或截止。 如果Vbe0.5V,则截止;如果Vbe0.7V,则饱和; 注意:判断三极管工作状态是根据其静态工作点来判断的。
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指当基极电流IB一定时,集电极电流IC与集-射极电压UCE之间的关系曲线。在不同的IB下,可得出不同的曲线,所以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一组曲线。通常把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放大区:输出特性曲线的近于水平部分是放大区。
在三极管放大原理叙述中三极管放大c、b结必须必须处于反向,在实际使用中带负载的三极管随着be电压的增加ib、ic也随之加大而uce下降、当达到Uc=Ub时ib即使再增加ic也不再继续上升即所谓饱和,并不是β为0而是ic不再随ib的加大而加大(实际是略有加大即UcUb)。
Uce=Vcc-Ic*Rc说的是三极管外电路的关系。因为VCC和地之间只有Rc和三极管,所以电阻上降的电压加上三极管ce之间降的电压必然等于VCC。而这时Ic的变化只能靠Ib变化,而三极管特性曲线的那一根根线都是某一个固定Ib下Uce和Ic的关系,这时候改变Uce确实需要通过改变Vcc或R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