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端电压比计算(电路两端电压)
本文目录一览:
副线圈两端电压怎么算,过程
1、原线圈的电动势e1的复有效值为E1=jN1ωΦ,而副线圈的电动势e2的复有效值为E2=jN2ωΦ。变压器的变比k定义为N1/N2。 原、副线圈电压有效值之比为U1/U2=-N1/N2=-k,表明原、副线圈电压的有效值之比等于匝数比,并且电压之间存在π的位相差。
2、原线圈的电压220V指的是有效值,那么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有效值应该是22V。由于二极管的存在,只有半周期内有电流流过电阻R。由电流的热效应:Q=U^2/R*T/2=(22)^2/R*T/2相当于(11√2)^2/R*T,所以电压表读数应该是11√2。A错。二极管两端最大电压就是副线圈最大电压22√2V。B错。
3、原则:保持归算前、后二次绕组产生的电磁作用不变,即保持变压器内部的电磁关系不变。具体讲,就是二次绕组产生的磁动势、有功损耗、无功损耗、视在功率以及变压器的主磁通等均保持不变。归算一次侧:电势和电压的归算:设变压器一次侧的匝数为W1,二次侧的匝数为W2,W1 / W2 =k。
4、由于外加电源电压是交变的,所以上面的这些物理量都是交变的。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就在原、副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势EE2,也是交变的,并依据其匝数来升高还是降低电压,E1/E2=n1/n2(此时,副线圈中的电势E2就是其端电压U2,U2=E2),并且,它们是同相的,就是它们的瞬时值同时增大与同时减小。
变电器电压比怎么求
1、V1为一次绕组两端的电压,V2是二次绕组两端的电压。
2、则可得e(t)=2πfNBmS*sin(ωt-90°),e(t)的有效值E=2πfNBmS/(根号2倍),2π/(根号2倍)≈44;有E=44fNBmS,一次电压u与感应电动势大小相等,则一次电压与磁通的关系为u=44fNBmS。
3、电压比等于理想状态下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即V1*I1=V2*I2。理想状态下,电压比也等于线圈的匝数比,用N1/N2表示,其中N为匝数,V为电压。任何变压器的变比都是线圈匝数之比,而这个比值决定了相电压之比。因此,三相变压器的变比是相电压之比。变压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静止电器。
4、变比 = 12V ÷ 220V = 50 ÷ 500 = 0.0545,即1:13。这个变比表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比值为1:13,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要低,因此这个变压器被称为降压变压器。 变比对变压器效率的影响 变比对变压器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5、变压比=一次绕组匝数/二次绕组匝数。变压比小于1,是升压变压器,表明一次绕组匝数小于二次绕组匝数。变压比大于1是降压变压器,表明一次绕组匝数大于二次绕组匝数。
并联电路的电流比电压比
1、①电流:I=I1 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所以各支路电流之比与各支路电阻成反比。
2、串联时的电流比:I1/I2=1/1 串联时的电压比是:U1/U2=I1R1/I2R2=R1/R2=2/5 并联时的电压比是:U1/U2=1/1 并联时的电流比是:I1/I2=(U1/R1)/(U2/R2)=(U1/R1)*(R2/U2)=(U1/U2)*(R2/R1)=(1/1)*(5/2)=5/2 我已经将推导过程给出,今后可直接应用这个结论。
3、串联电路,电流比=1:1;电压比=电阻比;电阻比=两物体的实际电阻之比;电功率比=电阻之比。并联电路,电流比=电阻的反比;电压比=1:1;电阻比=两物体的实际电阻之比;电功率比=电阻的反比。
4、.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指的是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的那部分电路两端或需要测量的用电器两端。(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 ,从“-”接线柱流出。若电压表接线柱接反了,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易使指针打弯,甚至损坏电压表。
5、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5)等效电阻: a.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即R总=R1+R2+…+Rn 若各电阻均为r,则R=nr b.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6、解:串联电路中电压比、功率比、电功比、电热比都等于电阻比。(电流比是1比1)并联电路中电流、功率、电功、电热和电阻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