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光学(几何光学著作)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330

几何光学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几何光学(几何光学著作)

几何光学光学学科中,以光线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实用性分支。在几何光学中,把组成物体的物点看作是几何点,把它所发出的光束看作是无数几何光线的集合,光线的方向代表光能的传播方向。在此假设下,根据光线的传播规律,研究物体被透镜或其他光学元件成像的过程,以及设计整个光学仪器的光学系统都显得十分方便和实用。但实际上,上述光线的概念与光的波动性质相违背,无论从能量的观点,还是从光的衍射现象来看,这种几何光线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几何光学只是波动光学的近似,是当光波的波长λ→0时的极限情况。作此近似后,几何光学就可以不涉及光的物理本性,而能以其简便的方法解决光学仪器中的光学技术问题。

目录 [隐藏]

1 传播规律

2 高斯光学

3 系统设计

4 相关学科

5 参考资料

几何光学-传播规律

光线的传播遵循以下基本定律:

① 光线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媒质中沿直线方向传播。食、影和针孔成像等现象都证明这一事实,大地测量等很多光学测量工作也都以此为根据。

②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两束光在传播途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的途径继续传播;而当两束光会聚于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的。

几何光学(几何光学著作)

③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媒质的光滑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另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分别由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决定。

基于上述光线传播的基本定律,可以计算光线在光学系统中的传播路径。这种计算过程称为光线追迹,是设计光学系统时必须进行的工作。

几何光学-高斯光学


几何花纹图片

几何光学中研究和讨论光学系统理想成像性质的分支称为高斯光学,或称近轴光学。通常只讨论对某一轴线(即光轴)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光学系统。如果从物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光学系统以后都交于同一点,则称此点是物点的完善像。如果物点在垂轴平面上移动时,其完善像点也在垂轴平面上作线性移动,则此光学系统成像是理想的。

可以证明,非常靠近光轴的细小物体,其每个物点都以很细的很靠近光轴的单色光束被光学系统成像时,像是完善的。这表明,任何实际的光学系统(包括单个球面、单个透镜)的近轴区都具有理想成像的性质。为便于一般地了解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和规律,在研究近轴区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被称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型。这个模型完全撇开具体的光学系统结构,仅以几对基本点(即像方和物方焦点,像方和物方主点)的位置以及一对基本量(即像方和物方焦距)的大小来表征。

根据基本点的性质能方便地导出成像公式,从而可以了解任意位置的物体被此模型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和虚实等各种成像特性和规律。反过来也可以根据成像要求求得相应的光学模型。任何具体的光学系统都能与一个等效模型相对应,对于不同的系统,模型的差别仅在于基本点位置和焦距大小有所不同而已。高斯光学的理论是进行光学系统的整体分析和计算有关光学参量的必要基础。

实际光学系统的像差  

利用光学系统的近轴区可以获得完善成像,但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近轴区只有很小的孔径(即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和很小的视场(即成像范围),而光学系统的功能,包括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对光能量的传递能力以及传递光学信息的多少等,正好是被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要使光学系统有良好的功能,其孔径和视场要远比近轴区所限定的为大。当光学系统的孔径和视场超出近轴区时,成像质量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自然点发出的光束中,远离近轴区的那些光线在系统中的传播光路偏离理想途径,而不再相交于高斯像点(即理想像点)之故。这时,一点的像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弥散斑;物平面的像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而且像相对于物还失去了相似性。所有这些成像缺陷,称为像差。


几何光学--透镜-显微镜

几何光学(几何光学著作)

用单色光成像时,有五种不同性质的像差,即球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前三种像差破坏了点点对应,其中,球差使物点的像成为圆形弥散斑,彗差造成彗星状弥散斑,而像散则导致椭圆形弥散斑。场曲使物平面的像面弯曲,畸变使物体的像变形(见像散和像面弯曲)。此外,当用较宽波段的复色光成像时,由于光学媒质的折射率随波长而异,各色光经透镜系统逐面折射时,必会因色散而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产生被称为色差的成像缺陷。色差分两种: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前者导致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成像位置,后者导致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成像倍率。两者都使像带色而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即使在近轴区也不能幸免(见实际光学系统)。

各种像差的实际值需通过若干条光线的追迹而得知。但是,在稍大于近轴区的范围(称赛德耳区)内,成像缺陷可以用初级像差(也称赛德耳像差)来描述。初级像差值只需通过对二条近轴光线的追迹就能全部计算出来。像差,特别是初级像差已有相当完整的理论,是光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为使光学系统在具有大的孔径和视场时能良好成像,必须对像差作精细校正和平衡,这不是用简单的系统所能实现的。所以,高性能的实际光学系统需要有较复杂的结构形式。

几何光学-系统设计


几何光学--眼睛

一个光学系统须满足一系列要求,包括:放大率、物像共轭距、转像和光轴转折等高斯光学要求;孔径和视场等性能要求以及校正像差和成像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都需要在设计时予以考虑和满足。因此,光学系统设计工作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 对光学系统进行整体安排,并计算和确定系统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高斯光学参量和性能参量

② 选取或确定系统或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形式,并计算其初始结构参量;

③ 校正和平衡像差;

④ 评价像质。

像差与光学系统结构参量(如透镜厚度、透镜表面曲率半径等)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不可能以具体的函数式表达出来,因而无法采用解方程之类的办法直接由像差要求计算出系统的精确结构参量。现在能做到的是求得满足初级像差要求的解。初级像差是实际像差的近似表示,仅在孔径和视场较小时能反映实际的像差情况。因此,按初级像差要求求得的解只是初始的结构参量,需对其进行修改才能达到像差的进一步校正和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做法是根据追迹光线得到的像差数据及其在系统各面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对像差影响大的参量,加以修改,然后再追迹光线求出新的像差数据加以评价。如此反复修改,直到把应该考虑的各种像差都校正和平衡到符合要求为止。这是一个极其繁复和费时很多的过程。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应用,给光学设计工作以很大的促进。最初是用来作光线追迹,大大地加快了设计进程。同时在像质评价方面,那些工作量极大根本无法由人工计算的诸如点列图、中心点亮度和光学传递函数等方法得以采用,使成像质量评价更为可靠。现在又进一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光学自动设计。光学自动设计的特点是能根据系统各个结构参量对像差的影响,同时修改对像差有校正作用的所有参量,使各种像差同时减小,因此能充分发挥各个结构参量对像差的校正作用,不仅加快了设计速度,也提高了设计质量。

在光学自动设计中,需构造一个既便于计算机作判断又能反映所设计系统像质优劣的评价函数,以引导计算机对结构参量的修改。通常,用加权像差的二次方之和构成评价函数,它是系统结构参量的函数。每修改一次结构参数(称为一次迭代)都会引起评价函数值的变化,如果有所降低,就表示像差有所减小,像质有所提高。结构参量的改变要有一定的约束,以保证有关边界条件(如正透镜的边缘厚度和负透镜的中心厚度不能小于某一限制值等)得到满足。所以,所谓光学自动设计,就是在满足边界条件的前提下,经过若干次迭代,由计算机自动找出一组结构参量,使其评价函数为极小值。用于光学自动设计的数学方法很多,较为有效、且为大家所采用的有阻尼最小二乘法,标准正交化法和适应法等。

几何光学-相关学科

光学、波动光学、大气光学、海洋光学、 量子光学、光谱学、生理光学、电子光学、集成光学、空间光学、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磁学、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


关键词:几何光学著作